20世紀70年代,荷蘭、中國、美國彼此獨立地,幾乎是同時宣布各自研究成功了貝氏體球鐵,中國研究成功的是下貝氏體,美國為下貝氏體+馬氏體,荷蘭為上貝氏體+奧氏體,荷蘭成果具代表性,即現(xiàn)在所稱的奧——貝球鐵。1977年M.Jokason宣布荷蘭的Kgmi Kgmmene公司所屬的karkkila鑄造廠開發(fā)了一種特性優(yōu)異的新型鑄鐵,即奧——貝球鐵,并在1978年召開第45屆國際年會上宣讀了有關(guān)論文,此一發(fā)明在美、英、法、加等13個國家申請了專利(美國專利號:3860457,荷蘭專利1996/72,原西德專利2852870),引起了各國重視,被譽為近幾十年來鑄鐵冶金中的重大成就之一。
奧——貝球鐵兼?zhèn)涓邚姸?、高韌性和高耐磨性。如英國的標準有NE-GJS-800-8,EN-GJS-1000-5,EN-GJS-1400-1。
奧——貝球鐵成份與常規(guī)球鐵成份相同,球化劑和處理工藝也相同,其差別是必須進行等溫淬火處理,等溫淬火溫度不同時可分別獲得上貝氏體+奧氏體,下貝氏+奧氏體,下貝氏+馬氏體等不同基體。這種鑄鐵成本高、生產(chǎn)難度較大,目前應(yīng)用面雖在不斷擴大,但其總量并不大,被人們稱之為21世紀材料。